心境平和 (佛学智慧到彼岸)

有人问我佛法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我还是喜欢把它用大家能够听懂的,易于接受的话来表述一下。佛法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达到心境平和!可能你会说这有什么难?其实佛法很简单,或者说很单纯,你看三千部大藏经,说的都是一个“心”字!还有人说佛法就是修心,这一点我也赞同,关键是修心的目的何在?是单纯的为了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我说不是,就好比我们现在很多人都赶着学瑜伽一样。当然修炼瑜伽绝对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但是瑜伽的目的是心灵的修炼!为什么要修心呢?关键是这个问题?佛法是讲求心物一元的大学问,换句《楞严经》上的话说,“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这句话怎么解?佛法重在修心,也就是修内在,从五戒十善一点一滴老老实实的做起,祛除心底的杂念和妄想,不断增长人生的智慧。用戒、定、慧不断熏修自己,以求达到心境平和,然后由内而外一步步转化我们的形体和气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寿命和命运,而三千大千世界的无量诸佛都是这样修炼成功的!这就好像我们表演魔术一样,我们可以随意让一个物体变化方位或者腾空消失,而这一切都是由我们的心来决定的!所以有人说佛法是“唯心”的,从这一点上看确实如此。当然佛法不是练魔术,障眼法、耍小聪明,它需要我们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修炼自己的心,甚至有时就是有如儒家所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因为修行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是因果!种善因结善果,你想有个好收成,就要辛勤的耕耘,不仅要不断清除杂草(颠倒妄想),添加水分营养(增加佛学素养),还要让它接受阳光的哺育(佛的加持)。所以说学佛非帝王将相所为之事,这句话有两种解法:其一是帝王将相容易做得,但是想要学好佛法就不那么容易了!其二是帝王将相都是管理别人,治理国家,而学佛首先要管理好自己!你连自己都没管理好,又怎们能管理国家呢?所以说佛法注重的是修自己的心,这句话在《金刚经》中讲的就是“降伏其心”! 想要达到心境平和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有人说看门人刚才不是说佛法很简单、很单纯吗?我说是啊!关键是我们的心有这么简单?这么单纯吗?别以为简单就是无知,佛法无所不知!无所不为!别以为单纯就是幼稚,佛法量同太虚,智周万物!你说好家伙,不问则已,一问惊人!其实佛法就是这样很简单,很单纯;很博大,很深奥!这看起来是如此的自相矛盾的形容,用在佛法身上再恰当不过!我们说想要学佛先要回复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是道家的理想!道家理解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无非是后天的做作,违反了先天的淳朴和自然。想要修心先要祛除心中的杂草!现代人比起古人生活的频率和社会的竞争都有质的转化,我们接触的东西更多,所以我们面对的污染和诱惑也就更多!怎样的返璞归真,以求接近自然而然,这才是当今地球人急需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我们不要向地球母亲索取过多,贪得无厌没有好结果!其实这个世界都是我们众生心灵的投影!在佛法中,‘心’的力量很大!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和理解!而且我们众生的心都是一体不二!所以这世界上的任何战争和分歧都是由于我们不理解我们的‘心’造成的恶果!心境平和的人都是简单而伟大的人,他们默默无言的为了我们付出,从不索取和计较得失。心境平和才能达到无我的境界,只有无我才能无私!有一句话说的好:“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日本明治维新首相伊藤博文的名言)只有无私才能成就自己和众生,只有付出才能获得回报和后世的尊敬!心境平和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心平气和,心平气和是修养的境界,心境平和是无我的超越! 佛家、道家、乃至外道瑜伽,都有共法,在修炼的境界上都能达到心平气和,甚至是气住脉停,你连心电图都感觉不到,就是这么一条直线。但是他有生命存在,只不过他让时间慢下来!时间停止当然可以延年益寿了!所以修心不仅可以转化我们的身体,还能转化时空!但是佛法不仅仅停留在心平气和、气住脉停上面,因为佛法从不在身体(物质)上停留!佛法让我们获得心境平和,心境平和就是万物一体的心灵状态;心境平和就是包容宇宙时空的心灵境界!在佛法的层面来讲,心境平和已经接近如来的境界!如来就是不来不去,它好像来了,其实它本来就在这里!它也好像要去哪里,但是它丝毫没动,因为它无处不在!我们一般人都以为如来是佛,其实这都是受《西游记》的影响!佛是佛的相,如来是佛的本体!好比我们说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等等,虽然名相在变,但佛的本体都是一个:如来!还有一个名词解释如来的境界:“涅槃”!涅槃就是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心境平和已经接近涅槃的境界!只不过涅槃是我们勉强形容的称谓,好比说心境平和,已经到达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的境界也就无所谓心境了!禅宗讲不立文字!但是我们学佛还要借求文字,但我们不可以执取文字相!心境平和是看门人为了让大家便于理解佛法的真正意义才搬来的一个方便名词!心境既然已经平和,也就无需画蛇添足!连心境都打破才是禅境!平和是不需造作,平和是本来如此,平和是没有污染,平和是自然而然!心境平和作为一个修养名词可能非常普通,但是记住学佛不是简单的身心修养,而是不去造作,不去执着,不去污染,还我们众生的本来面目!心境就是本然的净土境界!平和是万物众生连成一条线!因为我们和佛的本体都是如来!都是一体不二的整体!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心修好了,那么,就不会受外面世界的影响而动了自己平静若水的心。这个心就是世界,就是整个宇宙,也可以说是你自己!《心经》里已经讲得十分清楚:‘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最重要的是人自己把心放平。与世界与环境与每个人的接触,不让自己的心有一点点的微波起伏。还是平静如水,像一面镜子那样的去照见世间的一切,让心真正寂默如初,没有风吹过那样的寂静啊!那么你就是佛了呀!难道不是吗?!

怎样看待财富 (佛教智慧到彼岸)

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并享用财富。尤其在今天,个人生活的改善,自我价值的体现,社会效益的达成,都是以财富的增长作为衡量标准。但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财富的作用和过患,往往就会被它所伤害。 那么,佛教又是怎样看待财富的呢? 1、毒蛇 在佛经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某日,佛陀率弟子阿难外出乞食,看见路边有一坛黄金,佛陀立刻对阿难说:“看,毒蛇。”阿难亦应声答道:“果然是毒蛇。”师徒俩的对话恰巧被附近一对农民父子听到,便怀着好奇心前来观看。一看之下,不由欣喜若狂,赶紧将黄金带回家中,以为这从天而降的幸运将改变他们的贫困生活。改变的确是发生了,但完全不是他们希冀的那样。当父子俩带着金子去市场兑换时,却被人告到了官府。原来,他们捡到的金子是窃贼从宫中盗出,在逃跑时弃于路旁的。他俩人赃俱获,有口难辩。这对乐极生悲的父子在临刑时,才领悟到“毒蛇”的真正含义。 类似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近年来,甚至有部分领导干部也由人民公仆沦为以权谋私的罪犯。剖析他们蜕变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金钱是如何一步步腐蚀着他们的灵魂。如不久前发生在厦门的特大走私案,直接牵涉到各级部门的工作人员达三百多人。当那些昔日地位显赫的特权阶层身陷囹圄时,想到的是什么?当他们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时,想到的又是什么?“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正是对金钱的贪婪导致了他们的堕落,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扭曲。种种教训足以使我们警醒到:金钱虽然诱人,但也有着致命的杀伤力。所以致命,一是人类的贪欲使然,一是没有认识到财富背后隐藏的陷阱。 金钱何以会成为万恶之源?首先是来源问题,这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尤其值得重视。以往的生活条件虽不富足,但在安贫乐道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人们依然能够知足常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物质文明以其巨大的冲击力,将中国从道德社会迅速推向了功利社会。金钱的诱惑和贫富分化带来的危机感,双重地困扰着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人丧失了理智,置法律及道德于脑后,不择手段地谋取财富。或造假卖假,以不法手段来骗取钱财;或铤而走险,以走私贩毒来牟取暴利;或以权谋私,利用工作之便来贪污受贿……当这些不法行为和金钱结合在一起时,人们往往就一叶蔽目,知法犯法,在所不辞。 其次,是不正确的使用。如果拥有财富而没有健全的心智,没有处之泰然的超脱,就很可能在金钱的蛊惑下失去理智。如果说贪、瞋、痴三毒是潜伏在我们生命中的危机,那么,使用不当的财富往往是引发它们的导火索。很多骤然暴富的人,或是吃喝嫖赌,或是挥霍无度,结果使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这是因为财富使用不当引起的过患。 第三,是对财富的执着。据有关报道,东南亚金融风波之际,香港精神病院病人猛增。院方为治疗这批特殊的病人,以模拟的股票交易使下跌的股票上升,借此缓解他们因破产而带来的心灵创伤。由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如果将积聚财富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那么一旦失去财富,就会失去整个精神支柱,这样的人生无疑是可悲的。 2、净财 佛经中也把财富当做净财。所谓净财,就是清净的财富。净财不但是维持生计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能利益社会、造福人类。那么,什么样的财富属于净财呢? 首先,来源是正当的。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谓道,就是正当的谋生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只有通过勤劳、智慧获得的财富,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不必有任何后顾之忧。 其次,要懂得合理使用。佛陀一再告诫我们要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因为欲望一旦鼓动起来,往往就难以控制;奢侈的生活习惯一旦养成,往往就难以放弃。和地球的资源一样,人的福报也是有限的,过分放纵自己的欲望,不仅对身心有百害而无一益,更会将幸福提前支取。 第三,对财富不能有贪着之心。无论我们贪着什么,它都会成为伤害我们的利刃。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如果我们贪着财富的话,那么没钱时我们会因贫困而烦恼;有钱时又会因为担心财富失去而烦恼。所以我们要认清财富的实质,了知财富的无常不定,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永恒的;了知财富在人生中的局限性,而不是把它看成是唯一的。当我们真正能够将财富视为身外之物时,我们就不会被它所伤害。 “水能覆舟,也能载舟。”财富同样如此。财富本身并无所谓善恶之分,而是取决于它的实际用途。为富不仁者以它来作恶,慈悲众生者以它来行善。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视金钱如粪土”。只要是通过正当渠道获得的财富,我们又能合理地分配使用,以此造福社会,并且没有贪着之心,那我们就是财富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我们所拥有的财富就不是毒蛇而是净财。

一生中不必计较的二十件事(转)

1、吃亏—吃亏是福。 并非所有的便宜都值得庆幸,并非所有的幸运都值得高兴,并非所有的痛苦都令人难以忍受。吃亏往往是珍藏在心中的至宝。不懂吃亏,就不能完美地领悟人生:不懂吃亏,就不会有事业的壮丽辉煌。 2、文凭—文凭不等于能力。 一个人拥有高学历确实就拥有了不错的就业资本,但并不是有了文凭就说明一切,并不是有了文凭就有了能力,一个人前途多大,起决定因素的不是文凭而是能力。 3、病痛—坚强能战胜一切。 只有具备乐观和坚强的品质,一个人才能更好把握自己的命运。因为乐观和坚强是掌握人生航向的舵手,把握命运之船的动力桨。 4、不合理的批评—没有人会踢一只死狗。 受人批评是一件令人难受的事,受到不合理的批评更加如此。有的人愤怒,有的人哀怨消沉,而有的人则变得理性而积极。 5、长相差—容貌不能代表全部。 一个人长相差并不是过错,每个人都应该真实地面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最终被别人认可是实力而非容貌。 6、处境—只有虚实,没有好坏。 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相对的,是好是坏,那就要看你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他或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他。个人的处境也同样如此,是好是坏,全在你的心间。 7、吃苦—吃苦不吃亏。 常言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没有吃过苦头的人,多是一些经不起考验的人。 8、哭泣—不是脆弱而是释怀。 不要顽固地把哭泣当作一个人脆弱的标签,当你累了,苦了,受伤了的时候哭泣是一种精神的良药,能让你哭过之后重振精神面对生活。人需要坚强也需要释放。 9、面子—随意,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 随意,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一个完美的人生,不见得要赚很多的钱,也不见得要有很了不起的成就,在一份简朴平淡的生活中,活得快乐而自在,也是一种上乘的人生境界。 10、等待—等待是一种幸福。 等待是一种过程,就像冬天里的万物期盼春暖花开。等待是一种幸福,它让生命里充满最真实的未来。学会等待,你回发现生命中每一刻都很精彩。 11、低头—学会低头是一种昂首的智慧。 当你从困惑中走出来时,你回发现,一次善意的低头,其实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低头亦是一种能力,它并不是自卑,也不是怯懦,他是清醒中的一种嬗变。有时.稍微低一下头,或许我们的人生路会走得更精彩。 12、房子—住房可以改变,情感需要恒久。 什么事情是需要恒久?什么事情是可以改变的?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凡事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人生苦短,人活着应当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13、放弃—放下就是快乐。 放弃是一种选择。放弃一种累赘,也就选择了另一种轻松自如。有时候放弃是为了更好地拥有,人生只要有了前进的智慧,放弃或拥有对于人生都是一种精彩。 14、糊涂—有时糊涂难能可贵。 糊涂,其实就是一种胸怀一个人在小是小非前学会糊涂,是一种化解矛盾的智慧,这样的人才能在大事面前透悟,毫不糊涂。 15、竞争—只有竞争才能强大。 恶劣的环境只会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珍惜你的对手,因为有他的存在,才会让你不断进步,不断强大。在面对其他的对手时,你回发现,你从你的对手身上得到了许多。 16、困境—摆脱困境最需勇气。 别总想着一帆风顺的生活。人的一生要历经无数次的风风雨雨,快乐与痛苦同在,顺境与困境同行。顺境中意气风发,困境是也应该坦然面对,这才是积极的人生。 17、漂泊—漂泊使人生更丰富。 唯有漂泊才能够让你自如,自信。处在这样一个多元复杂的社会里,唯有漂泊才能够让你自强,自进。 18、贫穷—心穷才是真正的穷。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颗贫穷慵懒的心。 19、缺陷—缺陷是另一种美丽。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有缺陷或劣势的人并不就是一个无用的人,缺陷只是一个方面,每个人都可以在另一方面发现自己的优势,你,我,他,每个人都行。 20、生活小矛盾—不要在气头上说话或行动。 不要在你气头上说话或行动。怒气有时候会自己溜走,稍稍耐心地等一下,不必急着发作,否则回惹出更多的怒气,付出更大的代价。

Cheap swiss replica rolex watches online for sale with best price, top quality fake rolex is the best gift to give your friend.
http://accepa.com.au